- T&J GROUP 版权所有 2001-2050 苏ICP备12012471号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吴中 邮编:215128
- 电话:0512-65852742 65852749 QQ:609434585 Email:wellssr@live.com
GERMAN:
Well Europe Ltd.
地址: Leisniger Str. 86,01127 Dresden,Germany
电话: +49 (0) 351/47 99 031
传真: +49 (0) 351/47 99 033
中国CHINA:
T&J GROUP
电 话:86-0512-65852742
86-0512-65852749
传 真:86-0512-65852742-808
手 机:18962193159
Q Q:609434585
邮 编:215128
Email:tiji203@163.com
网 址:www.wellscr.com
行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企业规模扩张迅猛产量激增
近年来,我国企业规模扩张迅猛,产量激增。国际继电器厂家在华年总产量已达数亿只以上;民营企业的资产已从原始积累阶段过渡到资本扩张阶段,许多厂家年产量达到千万只以上;在国家航天计划的推动下,国有企业经营形势趋向好转,科研投入增加,效益增幅很大。
行业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球继电器销售额和产量分别为47.12亿美元、60亿只;我国继电器销售额为40.29亿元,产量近15亿只,出口9.67亿只,创汇2.63亿美元,进口5.0亿只,用汇1.87亿美元。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提供的重点企业产销量统计,2003年产量已达11.7亿只;2003年全行业销售额和产量估算分别可达到49亿元和18亿只。预计到2005年,我国继电器销售额和产量将分别达到60亿元和25亿只,销售额和产量将分别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将进一步确立世界继电器制造和出口基地的地位。
通信汽车继电器是市场增长主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广泛传播,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从模拟到数字化将成为电子产品的主流,继电器产品将不断扩展,技术也不断提升。通讯继电器成为第一大应用市场,第三代通讯继电器已得到广泛应用;固态继电器运用了微电子技术,产品向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市场需求稳步上升;汽车作为继电器应用的第二大市场,单车用量不断增加,品种扩展很快,尤其是汽车电源系统从14伏向42伏的转型,将会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机电磁保持继电器以其工作状态的低功率消耗成为家电及电力产品的首选,继电器厂家不断推出新品。国内继电器新品种已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水平,逐步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厂家注重产品二次开发设计
国内继电器厂家注重了技术的创新,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以新结构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全行业专利申请从“九五”期间无意识,到近年来每年有数十件的专利申请,目前,有效专利已达数百件之多。专利保护促进了各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自主品牌随专利、专有技术的增多而提升。
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生产装备既有自动化程度高的装配线,又有以手工装配为主的流水线。自动装配线满足了大批量、单规格产品的需求,手工装配线保证了中、小批量产品的需求。尤其是国内厂家在手工装配中,通过自制关键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劳动增加了就业,也避免了自动生产线一次投入高、更新换代慢的缺点,更利于新产品的快速推入市场。
立足实际逐点突破
目前,我国继电器行业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整体技术落后。主要生产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继电器产品,且仿制多于创新,基本无突破性发展。
产品发展不平衡。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而普通的电磁、非密封产品多;投资类产品少,用于消费类的产品多。
企业发展不平衡。总体技术实力强的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而劳动密集型且无自主开发能力的装配型企业,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因素,依靠大规模生产,仍能赢得一定的效益。
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量大但技术含量低,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出口厂家竞相压价,挤占有限的市场,挣的是血汗钱。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继电器行业的发展。但有远见的继电器厂家已立足于企业实际,积极寻求突破,为国内企业的发展趟出了新的发展道路。
改变出口产品结构,积极融入全球采购的行列。
尽管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办厂,但其零部件采购仍是全球化的。要成为国际大集团的供应商,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国内厂家通过对通讯继电器、汽车继电器生产线的引进,增强了竞争实力,出口产品结构将得到有效调整。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技术创新与低廉的劳动力整合。
手工装配线的技术创新,具有投资少、适应性强、产品更新快的特点。行业内精明的厂家,在经受简单手工装配生产效率低、周期长、质量不稳定的困扰之后,开始对手工装配线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关键工序通过自制设备提高效率和质量的一致性。在一些自动化设备中机械手干起来很笨拙的工序,手工却以其“高智能”、“灵活性”而显得更有效率,技术创新与低廉的劳动力的整合显示出了优势。
逐步深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要不断进取。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带来了技术,但企业要实现持续竞争力,必须自身创造条件,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几个过程逐步深化,才能适应新的需求,而维持原状只会惨遭淘汰。
加快技术进步,革新工艺流程,提升核心技术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个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自技术创新与进步。基础工艺、材料、装备的改进应是继电器厂家时时关注的焦点。时时改进、逐点突破,方显创造力,如对高阻燃塑料、新型无污染清洗、新型无公害材料、无铅制造技术、自动筛选测试仪表、自动化程度高有柔性的装配线设备的应用。许多企业把“天天有进步”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理念,立足于本企业实际,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带动生产经营快速增长。
发展战略及创新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控制继电器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提前完成了“十五”规划,企业经营水平和实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很好地完成了原定目标。
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产品价格却在不断降低,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的价格竞争,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对我们编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引导继电器行业从价格的竞争走向质量的竞争,进而向品牌竞争发展。
在行业发展思路上,要遵循“凝练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
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以突破核心技术、解决“空心化”、综合提高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涉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深入、系统的战略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凝练出信息技术在未来5~15年的发展重点、重大工程项目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向信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投入,整体推进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关键技术创新。
元件行业要充分研究、把握整机厂的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其产品、技术的预研,为其核心技术提供支持。尤其在通信、汽车、手机等领域,行业内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企业通过合作和联合,向高端继电器产品冲击,提高配套能力,对高端产品及其技术的研究将作为规划的重点。从行业角度,急需确立创新目标,并通过创新机制来保证目标的实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今世界最大的特征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变化,而且是“巨变”。政治在变,经济在变,技术在变,消费者在变,市场在变,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是存在不确定性,就越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机会总是善待有所准备的竞争者,作为一个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只有承认这种巨大的变化,并采取措施对企业进行变革,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才能发展,而墨守成规的企业、拒绝变革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的大潮中逐步消亡。
纵观国际社会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继电器技术的发展总的趋势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向微小型、片式化、高灵敏化、固态化、组合化、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研究开发出微小型化和大功率的继电器,关键在于原材料和工艺上的突破,继电器行业要大力推进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生产技术、自动化综合测试技术的研究,尤其是推进关键通用设备和继电器行业专用工艺装备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改变国内企业各自为战的做法,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同科研院所之间可组成联合体来进行技术开发,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吸引高科技专门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密切跟踪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企业之间也要通过战略联盟或伙伴关系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去共同研究一些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无法有效、迅速解决的问题。
这种战略联盟可以从完成一些单项任务,如开发一种新产品,逐步发展到开发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也可以通过合并或购并及单项交易来实现知识产权在企业之间的转移,从而形成品牌、技术、管理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开发,研究继电器的共性技术,调整行业内的技术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整个继电器行业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以提升我国继电器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行业和每一个企业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扬长避短,确立自己的发展思路,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举措,包括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相关链接
我国电子元件产业概况
根据电子元件行业2003年3116家主要生产企业资料统计,2003年,电子元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09.91亿元,利润总额144.22亿元,税金合计63.08亿元,出口交货值1066亿元,全行业有从业人员113万人,人均利税1.83万元,人均销售收入22.99万元。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的企业有617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037家。
根据2004年电子元件百强企业资料统计分析,2003年,电子元件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6%,利税同比增长27.2%,出口创汇同比增长15.8%。